税务与经济

本刊特稿

  • 国际税收协定面临的新谜题

    崔威;刘奇超;沈涛;吴芳蓓;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双支柱解决方案”得到了二十国集团的背书,137个国家(地区)就该方案达成了新国际税收协议,且已被广泛视为国际社会需要税收合作的证据。最近提出的关于国际税收合作的理由有三个:一是服务贸易的转型破坏了传统国际税制设计的前提;二是国际社会需要安抚美国,防止其发动贸易战;三是国家应该通过合作来终结税收竞争和跨国公司避税,但这与经济理论和“双支柱方案”的实际内容不一致。理论上看,无论是关于生产资本还是公司总部的税收竞争,终结竞争都不能为所有国家创造利益。就政策内容而言,“双支柱方案”更有可能被解读为限制而非增强政府对跨国公司征税的能力。“贸易条件理论”为世贸组织的制度提供了合理解释的方式,为了效仿“贸易条件理论”的成功,可能需要摒弃某些长期以来在国际税收讨论中盛行的假设。只有对国际税收的主题进行更基本的概念化重构,才能揭示国际税收合作的真实过往与未来发展。

    2023年02期 No.247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税务研究

  • 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美国的经验借鉴

    徐楠芝;

    财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健全的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政策对于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至关重要。我国目前的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政策面临着地方财政政策保障不足、财政支出政策亟待优化、财税激励政策偏弱、财税共享政策不健全等困境。美国在促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财税政策。我国可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构建多层级的地方财政保障体系,拓宽都市圈公共服务融资模式;完善都市圈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财税激励,提升都市圈公共服务的总体质量;建立健全都市圈财税共享政策,畅通都市圈公共服务资源循环流转。

    2023年02期 No.247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 共同富裕视角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财税政策研究

    马菊花;

    公共文化服务承担了实现人民精神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而财税政策则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纵观公共文化服务从低质量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我国的财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精神共同富裕理论、国家善治理论、公共财政理论为依据,构建起财税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理论,其作用机理体现在财力保障、工具调节、促进文化公平等方面。但在实践中,公共文化服务依然受到参与主体单一、财政政策不平衡不协调、财政预算与考核监督偏弱、税收政策不到位等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于:一方面,构建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格局,提供相应的财税支持、补贴、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健全财税政策机制,包括完善预算方案和强化监督考核、加大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地方政府供给能力等。

    2023年02期 No.247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 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指数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王伟域;姬颜丽;

    伴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构建科学合理的税收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对以税收治理现代化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结合税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涵,从“税收经济现代化、税收法治现代化、税收征管现代化、税收服务现代化”四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3~2020年全国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的现代化发展质量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指数为72.37,比2013年的57.29提高了15.08。因此我国在继续深入推进税收服务现代化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加快税收法治、征管、经济现代化的同步提升,更加注重缩小地区间税收治理现代化发展差距。

    2023年02期 No.247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经济纵横

  • 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行业能源回弹效应的估算

    刘洪;姜娇阳;王宇飞;

    能源回弹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效改善对降低能源消费的有效程度。我国经济总体的能源回弹效应并不高,能效改善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消费量。能源回弹效应具有行业异质性,细分行业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9.82%、最小值为1.64%;细分行业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的最大值为38.68%、最小值为4.14%。能源回弹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2012~2017年发生能源回弹效应的行业数量明显低于2002~2007年和2007~2012年。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水的生产与供应业等行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能源回弹行业的准入标准,淘汰科技水平落后的企业。顺应行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积极培育低耗能高附加值的绿色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3年02期 No.247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价值链贸易强度对中国生产要素报酬差距的影响

    张爱文;李唐;

    价值链贸易强度拉大了中国资本和低技术劳动同高、中技术劳动在行业内生产要素的报酬差距;直接中间品贸易强度拉大了资本和高技术劳动同中、低技术劳动在行业内生产要素的报酬差距,间接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强度均拉大了资本和高技术劳动同中、低技术劳动在生产要素上的报酬差距,且直接中间品贸易强度对生产要素报酬差距的影响要大于间接中间品贸易强度和最终品贸易强度对其的影响;价值链贸易强度对服务行业生产要素报酬差距的影响要大于其对货物行业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对中、低技术劳动力的再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财税制度。

    2023年02期 No.247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上市公司自主创新同群效应研究

    杨鑫瑶;蔡云鹏;

    全球投资市场低迷、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国际政局动荡等因素致使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活动呈现出同群效应特征。在企业活动中,同群效应对企业创新投资活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同群效应现象的模仿路径上,小规模企业对大规模企业投资决策的借鉴程度更高,国有公司更易成为非国有公司的参考对象;非国有企业的同群效应比国有企业影响程度更深,高融资约束企业的同群效应比低融资约束企业影响程度更深。因此,我国应尽量适当保持政策的长期性与稳健性,采取合适的政策利用同群效应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也需加强自身决策管理能力,避免盲从。

    2023年02期 No.247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张箴薇;宋德玲;

    为分析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对整体就业率及年轻劳动力就业率的影响均为正,其中,对年轻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传导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延迟退休会通过影响消费以及就业密度等中介机制促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更多的岗位需求,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因此,为优化就业结构,延迟退休的方案要在正确估计其政策效应的基础上实行,以此降低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波动性,减少各类劳动力群体的福利损失。

    2023年02期 No.247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路径及效应

    柴倩倩;李喆溪;

    环境规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环境规制的强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长期而巨大的,而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必然会随着环境规制的发展而产生波动。当以产业结构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时可以发现,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当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时可以发现,环境规制仅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水平适中时才能显著影响高质量就业,且环境规制越强,高质量就业水平越低。因此,我国应及时调整政策制定的方向,合理选择环境规制工具,加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政策,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落实好环境保护的政策。同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环境规制考评制度,完善环境规制的顶层设计。

    2023年02期 No.247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 财政分权、地方竞争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高艳琴;赫永达;许晓晨;

    财政分权制度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领域的重要调节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竞争行为中的作用,影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呈现“倒U型”关系,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财政分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两难问题,但这种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水平等地方竞争行为的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行为中的良性引导优势,明确中国环境污染的形成机制,从而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优化经济考核指标、协调要素流动、提高创新技术水平,推动经济低碳化转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023年02期 No.24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吉林经济

  • “双碳”目标背景下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长效机制——基于吉林省微观调研数据

    孙亚静;安佳;侍术凯;

    “双碳”目标能够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目前,秸秆“收储运”体系尚未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农户对于秸秆的价值认知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能力与利用行为均存在明显不足,农户的秸秆资源化利用相关技术的使用经验较少。因此,应加强政策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农户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参与意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尽快完善秸秆的“收储运”体系,破除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科技瓶颈,全面推动技术革新与运用。

    2023年02期 No.247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