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与经济

本刊特稿

  • 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中老年人劳动供给——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证据

    吕康银;唐志东;贾利雯;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从劳动参与和劳动时长两个维度考察数字鸿沟对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显著抑制了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并降低了其劳动时长。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鸿沟通过加剧中老年人抑郁风险和降低劳动收入的途径抑制劳动参与,而认知能力和代际共居则对中老年人劳动时长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鸿沟对中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水平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从时间趋势来看,数字鸿沟对中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正逐渐减弱,而对中老年人劳动时长的影响正逐渐加强。

    2025年04期 No.261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税务研究

  • 增值税制度非货币形式的经济利益:识别、估值与核定

    宫廷;罗敏;

    现行增值税制度主要涵摄货币交易范畴。当关涉非货币形式之经济利益交易时,相关法律规范呈现出模糊性,致使税法适用过程中不确定性显著。通过对现行增值税制度中与非货币形式经济利益相关的概念与规则进行梳理,揭示出存在之问题及面临的适用困境。有鉴于此,对非货币形式经济利益的概念与内涵予以全面厘定,深入阐释其在增值税法律制度中的多重功能价值,进而提出契合我国增值税制度的非货币形式经济利益规则的完善建议。

    2025年04期 No.261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 支柱二之UTPR规则的合法性争议与协调路径

    薛皓天;

    支柱二全球反税基侵蚀(GloBE)方案主要由所得纳入规则(IIR)、合格国内最低补足税(QDMTT)和低税支付规则(UTPR)组成,其中UTPR规则自从2021年《支柱二全球反税基侵蚀规则立法模板》公布后,内涵上将原本的“低税支付”变为“低税利润”。一方面,其与传统税收管辖权发生冲突,不符合OECD税收协定范本规定的传统属地管辖与属人管辖原则;另一方面,在取消“支付”要素下,其与税收协定范本中的“独立交易原则”存在差异。UTPR的适用不要求控制关系与避税认定,也使之区别于已被广泛接受的受控外国公司(CFC)规则。在协调路径上,尽管当前尚不能认定UTPR规则为一项新的习惯国际法,但应认识到其处于习惯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之中。UTPR规则应被理解为一项补齐“最低税”的“定额税”,还应被理解为一种在实施QDMTT与IIR “自上而下”补足税之后的“后盾税”,是倒逼各国完善支柱二规则的实施机制。

    2025年04期 No.261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 我国增值税简易计税制度的本质、问题及优化

    赵可明;

    我国现行增值税简易计税制度按征收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规定,使一般纳税人进项税额抵扣不充分,重复征税问题未能彻底根除。为此需要厘清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的本质关系,实行“按照征收率计税、按照适用税率开具发票”的新型简易计税进项税额抵扣机制。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将简易计税制度作为长期的税收制度;允许简易计税纳税人按照适用税率开具增值税发票;改革简易计税方法下不含税价格换算方式;统筹调整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适当降低现行增值税征收率水平;未抵扣进项税额不得计入成本费用。

    2025年04期 No.261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 论企业超额利润的税法规制

    寇韵楳;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制基于市场主体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假设,以单一税率对企业利润课税。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逐渐形塑出一个偏向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凸显了对头部企业超额利润额外课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问题在于,一方面,企业超额利润作为市场竞争的结果,在未作类型化区分的情形下不应一律纳入税法规制范畴;另一方面,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结构难以识别和捕获企业超额利润。有鉴于此,应在廓清企业超额利润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中心的双重检验机制以类型化分析企业超额利润,明确企业超额利润的差异化规制格局。通过重申量能课税原则并分析超额利润的可税性,确立税法规制企业超额利润的理论依循;通过将企业所得税税率结构由单一税率改造为累进税率,厘清税法规制企业超额利润的实现路径。

    2025年04期 No.261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经济纵横

  • 住房政策、房产财富预期与老年人幸福感——基于“国六条”的实证研究

    邹建华;谢尚;

    住房财富升值会对老年人幸福感提升产生重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国六条”结构化住房支持政策锚定的面积90平方米住房为断点,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住房财富变化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住房财富的提升,进而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不变。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发现,住房财富的提升既有利于促进家庭消费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又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对未来的信心,可以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老年人幸福感产生积极作用。应完善老年人利好住房政策,促进住房养老服务的供需适配,同时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和活力,大力发展养老产业,进一步实现“老有所居”,增进老年人福祉,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2025年04期 No.261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环境约束目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朴英爱;李天琦;

    基于2008~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环境约束目标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约束目标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由于企业主体在资源禀赋、风险承担以及政策响应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国有企业、污染密集型企业及财务质量较高的企业边际效应更强;环境约束目标通过“绿色投资深化”与“研发投入偏向”双重路径驱动绿色技术创新,前者通过强制引导绿色资本深化,后者通过政策引导研发性资源倾斜实现技术积累。因此,应构建差异化政策体系,对重点行业实施阶梯式环境目标与创新补偿机制联动,优化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并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以强化市场机制的激励效应。

    2025年04期 No.261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 数字鸿沟与多维相对贫困:基于三期CFPS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默;孙淼;

    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虽为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其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对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仍待系统探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的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限制技术接入、使用与收益,显著加剧了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并且对乡村和低教育水平家庭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主要传导机制在于数字鸿沟会通过削弱社会资本积累而加剧多维相对贫困程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优先推进包容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覆盖,同时加强技术赋能教育,提升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以释放技术减贫潜力,并重构数字时代社会资本积累路径,确保数字技术惠及更多家庭。

    2025年04期 No.261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科技金融能否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基于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米龙;王旭;孟维福;

    增强科技金融效能、完善科技金融布局,对提升农业经济韧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21年地市级城市数据,以2011年和2016年两期科技金融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试验,实证分析科技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机制检验发现,科技金融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来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科技金融增强农业经济韧性起正向调节作用,农业社会化水平高的地区促进效应更明显。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科技和金融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城市、非中心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科技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更强,在东部城市、中心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的作用反而不显著。应加大对农业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畅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渠道,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2025年04期 No.261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 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财政透明度的调节效应

    包乌日汉;陈爱雪;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推动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以及财政透明度的调节效应,并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地区异质性;财政透明度对数字经济和区域绿色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应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完善财政监督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和效率。

    2025年04期 No.261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吉林经济

  • 吉林省文化产业数实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李岩;王宏乾;

    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正在加速全球文化产业生态体系的重构,实现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基于政策体系构建、数字基础设施支撑、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及文化遗产传承四个维度,对吉林省文化产业数实融合的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吉林省文化产业在数实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融合深度不足、技术支撑缺乏、监管与标准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意愿不足以及融合路径偏离等问题。针对上述困境,吉林省应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智能制造体系、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优化数实融合生态系统、推动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强调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期为区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No.26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 经济学人

    <正>吕康银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吉林省政协委员,长春市政协常委;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宝钢奖优秀教师。兼任吉林省创新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管理学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电子商务学会副理事长,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委评审专家等。

    2025年04期 No.26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税务与经济》投稿须知

    <正>《税务与经济》投稿邮箱为:swyjjzz@163.com,其他均为假冒网站和邮箱。《税务与经济》刊发论文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等;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代理作者投稿、发稿事宜。敬请广大作者、读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举报电话:010-63098272。为保证稿件评审客观公正,编辑个人不接受投稿,请勿在投稿中指定具体编辑,投稿均需投到指定邮箱。投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稿件内容应为税收理论与实践及经济管理类学术意义上的学术成果,决策咨询类、报告类或者新闻报导类文章不符合本刊要求。

    2025年04期 No.26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 下载本期数据